聯合國報告建議全球發展目標並呼籲企業提出環境影響報告

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05.28~2012.06.03

發布單位:環保署

聯合國報告建議全球發展目標並呼籲企業提出環境影響報告

由英國首相等世界領袖帶領的聯合國27人小組指出,減緩氣候變遷及保護環境應是全球發展的核心。該小組最近提出的報告建議,以12項目標取代8項即將於2015年屆期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並做為聯合國會員國討論2015年至2030年發展議程的基礎。與MDGs相同,新目標亦將不具約束力。報告其中一項建議是,大型企業除了財報外,也應強制提出對社會和環境之衝擊報告。目前約有四分之一的企業已製作環境報告。聯合國小組提出的2030年發展目標包括,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加倍、逐步取消有害化石燃料補貼、從建築物到運輸等的能源效率加倍等。該報告同時指出,MDGs雖在減少貧窮方面有大幅進展,但12億最窮人口只占全球消費量1%,而最富有的10億人口卻占72%

 

聯合國推出TEEB國家調查指導手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及其夥伴,最近在一項生物多樣性高階會議上推出「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TEEB)國家調查指導手冊」。手冊係應有意進行該項調查國家的要求制定,目的在協助各國於達成發展目標的同時,能永續管理其自然資源。TEEB國家調查強調大自然對國家發展的不同貢獻途徑,並建議將大自然貢獻納入政策過程的方式。該調查將確認符合國家優先政策的關鍵性生態系服務,並詳加檢視以納入政策制定考量。手冊同時提供進行TEEB國家調查的技術和實作指導,概述可成功啟動及實施國家調查、成果交換,以及落實調查建議的步驟。

 

美國環保署提出兩項限制甲醛釋出量法規

美國環保署(EPA) 提出二項法規,確保美國國內生產或進口的複合木製品能符合國會訂定的甲醛釋出量標準,以保護美國人免於暴露於有害化學品甲醛。甲醛廣泛使用於製造建材和其產品的黏著劑,暴露其中可造成眼、鼻和喉頭不適,或其他呼吸道症狀,甚至癌症。EPA的第一個提案,針對在美國銷售、供應、求售、製造、或進口的硬木合板、中密度纖維板、塑合板及成品,制定其甲醛釋出許可量。第二個提案,將建立一個第三方認證架構,藉由使複合木製品通過合格的第三方認證機構認證,確保製造商符合「毒性物質管理法(Toxic Substance Control Act)」的甲醛釋出標準。此認證計畫將確保在美國出售的複合木製品,無論是否在該國製造,均符合甲醛釋出量標準。

 

歐盟懷疑殺蟲劑芬普尼對蜜蜂有害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新增巴斯夫(BASF)生產之殺蟲劑芬普尼(fipronil)為可能降低蜜蜂數量的作物化學品,用於處理玉米種子時會對蜜蜂構成嚴重風險,該聲明同時特別提及粉塵漂散的影響。因歐委會將於7月與歐盟官員討論禁令問題,BASF必須於614日前針對該報告向歐委會提出回應。歐盟4月禁用3種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殺蟲劑為期2年,包括新類尼古丁(neonicotinoids)殺蟲劑,擔心此等殺蟲劑與攸關作物生產的蜜蜂數量驟減有關。BASF拒絕提供芬普尼銷售數據,並在聲明中指出,EFSA的評估並未強調任何核准的芬普尼用途對蜜蜂健康的新風險,該公司確信蜜蜂數量銳減是其他原因造成,而非含芬普尼的種子處理產品。芬普尼在歐洲不像新類尼古丁普遍,僅5國使用於玉米生產。

 

提升企業復原力為未來降低災害風險首要議題

「第4次全球降低災害風險平台會議」日前結束,並首次表彰民間企業於降低及減緩災害風險之重要角色。大會結論認為,引導民間投資於提升復原力(resilience)合乎商業情理。業者亦意識到私部門於預防及降低災害風險之重要角色,因企業不僅易受自然災害衝擊,在追求經濟成長過程中亦升高災害風險。民間企業正逐漸依據「兵庫行動綱領(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 HFA)」採取減災行動,同時尋找有助於提升復原力的企業作法。此舉將開啟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新契機,並使整體風險管理獲得改善。與會人士同時達成共識,認為暫時稱為HFA2的新綱領,應導入必要的創新做法,以解決未來2030年內逐漸升高的風險。一般預期HFA2會確認以明確責任來管理災害風險降低及復原力提升的必要性、強化地方行動,以及凸顯科學的中心角色。下屆會議預定2015年於日本舉辦,將成為HFA2執行的轉捩點。

 

研究指出回收營建廢棄物環境效益顯著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回收營建廢棄物(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CDW)的環境效益,在考量回收過程造成的衝擊後仍相當顯著。研究以一個位於葡萄牙里斯本之營建廢棄物大型回收廠為對象。該廠接收混雜的CDW,依混凝土方、金屬、紙和塑膠等進行分類。研究人員以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及油當量計算各種環境衝擊。環境衝擊分為3種形式:(1)「組織型」衝擊,即建廠及所需機器製造所衍生之能源和碳排放;(2)「運作型」衝擊,如操作機器所需之電力;(3)「運輸型」衝擊,如廢棄物從工地到該廠及從該廠到回收處理設施或掩埋場之能源消耗及排放。結果顯示,該廠的環境效益遠超過其衝擊。以生命期60年預估,該場會產生13.54萬噸二氧化碳,但可防止146.5萬噸排放量。

 

英國研究顯示電動車可保護健康和環境

英國一項為期3年探討電動車影響及在未來運輸系統中角色的研究顯示,推廣電動車可保護健康和環境。研究結果指出,電動車不但可減少都市內運輸相關污染,即使將電廠發電相關污染納入考量,其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比內燃機引擎車輛低。研究人員針對超過71,600電動車旅次和19,900次再充電,以行車紀錄器記錄並分析行駛距離、路線、駕駛行為及再充電次數等細節,發現該研究中所有的電動車碳效率均比同等級內燃機引擎車輛為佳。新造內燃機引擎車輛平均碳排放量約140 g CO2/kg(不含燃料生產及運輸產生的CO2,若含須增加15%),試驗中使用的電動車平均碳排量則為85 g CO2/kg(根據英國電網配比),且在離峰時間充電或更有效率的駕駛行為,均可進一步減少碳排放量。此外,因電動車無廢氣產生,能有效減輕交通擁塞且人口稠密地區的污染。

 

歐洲環境署報告顯示環境較健康但出現新風險

歐洲環境署發表「環境與人類健康」報告,指出歐洲人比過去更長壽健康,部分原因歸功於成功的環境政策降低暴露於空氣、水及食物中的有害環境污染物;但污染物仍舊是一大難題,且新興化學物質與產品,以及生活模式改變亦帶來新的健康風險。研究主要發現包括:20002009年化學品全球銷售倍增且種類增加,包含影響人體健康的物質;藥物、殺蟲劑及化妝品等日常用品含內分泌干擾物質的情況逐漸引發關切。報告強調,證據顯示空污導致癌症、心臟疾病、支氣管炎及氣喘,使歐洲人均壽命減少8.5個月;水處理無法完全移除的殘餘藥物及內分泌干擾物質,以及因氣候變遷導致之缺水及水質惡化等水質相關的健康疑慮上升;噪音嚴重損害健康,如影響認知發展、心血管疾病及睡眠等;雖然缺乏明確科學證據,但手機等電磁波釋放設備有時被認為可能致癌;奈米科技應用可能成為新興風險;綠地似乎對身心有多重益處等。

 

研究探討最佳減廢政策評估方法

由於難以測量「不存在的廢棄物」,監測與評估減廢(waste prevention)政策的難度也頗高。研究人員檢視9種減廢評估方法的優缺點後,建議採取結合各種方法長處的混合方式最有效。地方環保單位可利用小群組的廢棄物蒐集資料,監控減廢變化量。這種方式所蒐集的資料較精準,也對決策頗有幫助。但作者警告這些小群組必須在整體人口中具代表性,且必須包含大量家戶數目,才能取得有意義的統計分析結果。此外,一般民眾及焦點團體之態度與行為調查,以及如堆肥桶銷售量等資料,可提供初始基線,有利於政策實施後做為後續變化量的比較,對政策發展很重要,缺點是問卷回收率偏低。銷售點資料,如各項產品的銷售情況,亦可協助釐清可削減的垃圾。如結合銷售數據與包裝資料,即可評估重新設計產品進行減廢的潛能。

 

科學家警告兩代之內多數人將面臨缺水危機

500名水專家警告因氣候變遷、污染及資源過度使用,地球上90億人口絕大部分將在兩代之內面臨嚴重水需求壓力,全球水系統很快將到達可能引發不可逆變化的臨界點,帶來潛在的災難性後果。專家呼籲各國政府開始保護重要資源。相關威脅包括:氣候變遷將增加旱災、水災、熱浪及暴風雨頻率及強度;含氮肥料逕流已使兩百多處海洋及河口,成為大面積魚類無法生存的「死區」;低廉的地下水和河水抽水技術,以及缺乏抽水限制,造成灌溉或工業用水過度使用,且大量的水因技術不佳浪費;人口快速成長使需求增加,超過部分水資源的承載力;部分地區超抽地下水,造成鹽水入侵無法耕種。最快面臨嚴重缺水的地區,大多位於復原力差的貧窮國家。但科學家警告,已開發國家將同樣受害。科學家因此呼籲,應於2015年千禧年發展目標屆滿前,訂定更具挑戰性的新水資源改善永續發展目標。

 

Posted on 星期三, 六月 26th, 2013 at 16:19:54 and is filed under 5-1.重要國際環保新聞.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