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沒賣蒙古烤肉,生魚片也不是源自日本阿!!

蒙古其實沒賣「蒙古烤肉」! (相關新聞點我)

在台灣的泰國菜餐廳必點的「月亮蝦餅」,你可能在泰國找不到!

正港台灣味、每個主婦多少可以秀一手的巷里美食「三杯雞」,居然是江西菜!

但是冠上四川地名的「川味紅燒牛肉麵」的起源不是四川,可能源自台灣高雄的岡山眷村!

還有「京都排骨」,既不是來自日本的京都,在中國的北京也找不著,因為這又是一道改良廣東料理的菜餚!

這是怎麼一回事??難不成又是米其林指南搞烏龍,瞎搞台灣滷肉飯發源自中國山東事件再翻版??

黑~~原來這些熟悉的美食都是在台灣發揚光大的,台灣料理人真是創意無限阿!不過,也因為這些報導才澄清了「自以為知道的事,其實是不知道」,許多認知是名不符實、張冠李戴、魯魚亥豕、想當然爾的結果,所造成美麗的誤會。

這讓我想到,以前老師說的,告別式是日本的說法,中國應該稱奠禮;另外,生魚片不是日本料理,其實是起源於中國後來流傳至日本及韓國,而不是我們學日本人的吃法哦!所以,我們常說哈日、哈韓,不過追根究柢是誰哈誰,還有得瞧呢^^

你知道生魚片的起源嗎??

生魚片又稱魚生,古稱魚膾、膾或鱠,膾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生肉,《漢書•東方朔傳》記載:「生肉為膾。」《禮記•內則》記載:「肉腥細者為膾。」而當時食用生肉不限於魚,也包括牛、羊等家畜和野獸。

中國早於周朝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周代出土的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朝的軍隊去攻打外族得勝時,大將軍設宴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至於吃生魚片必得沾芥末的習慣,《禮記》又有記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可見先秦之時的生魚膾是加蔥、芥的醬來調味。

不過,古人也會吃生魚片而得到腸道傳染病及寄生蟲等病症,例如,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很愛吃生魚膾,因為過量食用而得重病,後經名醫華佗醫治才康復,但他康復後仍然繼續吃生魚片,終因為貪吃生魚片而死。這段歷史古書裡有很鮮明的記載(可能還描寫的太活潑而有點噁心,請自己行打上馬賽克XD),《三國志•魏書•方技傳第二十九》: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

另外,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不少愛吃生魚片的,例如:

三國魏的曹植喜歡吃生魚片,他的《名都篇》裡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生魚片蘸著小蝦醬吃。

隋朝時,隋煬帝到江都,吳郡松江獻鱸魚,煬帝說:「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可見隋煬帝也很喜歡吃魚膾。除了蘸醬佐食外,亦有並用各種生菜拌食的食法,這種食法還很講究色彩和造型上的視覺美感。

唐宋食用生魚片極其普遍,李白、王維、王昌齡、白居易的詩裡曾寫到生魚片。歐陽修、蘇軾與陸游都喜歡吃生魚片,並留下不少與魚膾有關的詩詞。據說生魚片也是在唐代傳至日本。

明朝劉伯溫還把魚生的製作方法寫進《多能鄙事》一文中:「魚不拘大小,以鮮活為上,去頭尾,肚皮,薄切攤白紙上晾片時,細切為絲,以蘿蔔細剁薑絲拌魚入碟,雜以生菜、芥辣、醋澆。」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記載魚膾:「劊切而成,故謂之膾,凡諸魚鮮活者,薄切洗淨血腥,沃以蒜齏薑醋五味食之」。

這樣子說,你知道生魚片起源自哪裡了吧!不過為什麼今日我們吃生魚片潛意識必定想到日本呢,說是日本人把生魚片發揚光大,或許也不為過吧~

Posted on 星期三, 十月 12th, 2011 at 11:38:14 and is filed under 7.其他.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