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9.11~2012.9.17)

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9.11~2012.9.17

發布單位:環保署

歐盟議會通過高目標能效指令

歐盟議會通過實施新能源效率指令,未來幾個月內,將由各會員國正式採納,並在18個月內將指令轉為國內法。新指令將為公共事業及公部門建物設定新能效目標,強制各國政府發展促進能效投資政策,並要求各公共事業在2014~2020年間的能源節約量,必須達到其年度能源銷售量之1.5%。各國也被要求每年翻修中央政府總建物樓板面積3%之建築,大企業每4年則須經1次官方認可之能源使用審查,以找出潛在節能措施。歐盟議會另宣布近2億歐元的運輸相關資助計畫,包含一系列抑制空污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開發案。

 

挪威仿歐盟對高耗能產業提供補償

挪威日前仿效歐盟作法,宣布提供9,000萬美元的補償,鼓勵高耗能產業續留國內,此舉突顯歐洲碳市場的搖搖欲墜。自2013年起,歐洲的排放交易機制(ETS)允許會員國對高耗能產業(如鋁業或鋼鐵業)的碳排放提供補償,以避免其離開歐洲。此作法顯露排放交易機制的某些根本性問題:碳價格太低無法促使大企業技術轉進,但卻仍足以影響產業,削弱其國際競爭力。挪威因本身具有充足、廉價和零碳排放的水力發電,大部分製造業都是高耗能產業。歐盟的ETS對他國立法產生相當的影響,然而歐盟會員國有三分之一不認同補償企業的作法,要求歐盟執委會對政府補助金額設定上限。

 

陶氏化學承諾保證新型穀物與除草劑的安全

美國農人團體前向美國農業與環保部門提出訴願,反對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公司新提出名為Enlist之新穀物與除草劑系統,認為該產品會損害或污染其他品種、傷害環境及人體。環保團體近來對Dow企圖商業化、大量販售能夠抵抗其新型Enlist除草劑之基改玉米、大豆、與棉花種子感到憤怒,認為該除草劑含有嘉磷塞(glyphosate)與改良之2,4-D,後者可殺死雜草及其他植物與穀物。Dow指出已改良除草劑的揮發性與漂移性,並同意改善針對在敏感性穀物附近灑藥的標示說明、協助調查任何非目標作物的相關損害事件、教育栽種者與灑藥者正確的施藥辦法等多項讓步協議下,民間團體已撤銷訴願。然而許多批評者仍反對抗2,4-D的基改穀物,憂心2,4-D越趨廣泛的使用可能增加雜草的抗藥性。

 

歐盟擬限制使用糧食作物生物燃料

歐盟初擬的法案將對作物來源生物燃料的使用加以限制,因擔憂其未如預期的環境友善且會與糧食生產競爭。該計畫並承諾2020年現行法規到期後,將結束所有對作物來源生物燃料的公共補貼。依該草案,使用如油菜和小麥等作物製成的生物燃料,將被限制在歐盟2020年運輸部門能源總耗量的5%。根據2011年各國數據,作物來源燃料消耗量占歐盟運輸燃料總需求的4.5%,故目前生產量將不會有太大增長空間。此限制讓人懷疑歐盟至2020年,能否達成10%陸上運輸燃料須來自再生能源的強制目標,因原本預期的作物來源生物燃料將占其大部分。為彌補不足,歐盟執委會希望在10%目標內,增加不使用土地的先進生物燃料,如從家用垃圾及藻類製成的燃料。

 

平衡財務與科技以發展具氣候適應力之未來

在曼谷舉辦並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執行的「科技需求評估計畫」(Technology Need Assessment Project, TNA)研討會,來自36國專家呼籲國際,建立幫助開發中國家邁向低碳未來的基礎建設。開發中國家須規劃低碳與更能適應氣候的未來,並準確評估哪些活動需要已開發國家的金融與技術支持。各國亦須加緊執行2011年德班和2010年坎昆的決議,並為今年底杜哈「科技機制」(Technology Mechanism)的建立採取最後步驟。與會者認同TNA計畫對結合利益關係者共同對抗氣候變遷並採取具體行動的重要性,但提議行動的資金籌措仍是一大隱憂。會中提及2項重點:能力建設與資金取得,同時也呼籲技術執行委員會與之共同致力於創造如低排放發展策略及國家適當減緩行動等國際減緩及調適行動的綜效,避免各個TNA未來變為獨立無援的計畫。

 

聯合國表示各國應緊急行動挽救清潔發展機制

聯合國承認價格過低的碳權,使其在資助發展中國家減碳方案的交易機制面臨威脅,呼籲各國大幅提高排放減量目標以挽救此瀕危機制。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審查小組報告表示,機制的核證減排量(CER)價格下滑,起因於疲弱的需求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該不確定性與各國減碳的投入程度相關,因此呼籲各國藉由強化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協議下的減碳承諾,實施相關國內政策以鞏固投資者信心,報告並為第2階段京都議定書能否於今年杜哈峰會中簽署令人憂心。聯合國小組認為要提升CDM的信譽與成效,需要全面改革,包括改善申報與監控、引入估量碳排量的標準化方法、終止新工業氣體專案、建立能使CDM與現有及新興碳市場連結的健全標準等。

 

國際禁用冷媒HCFC-22但走私猖獗

國際公約杜絕新設備使用HCFC-22,因其破壞臭氧層並導致全球暖化,對此美國嚴格規定廠商進口或販售量,但中國、印度與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卻大量製造並低價販賣,使國際走私販有利可圖。國際打擊HCFC-22效果不彰,與環保公約漏洞或廠商發展友善環境的機器意願不高有關,主要問題在於經濟利益的趨使,使廠商願意以身試法。調查指美國許多公司仍在使用走私進口的HCFC-22,芬蘭、斯洛維尼亞及波蘭海關近兩年也查獲多起冷媒走私案件。聯合國負責追蹤走私冷媒的官員認為,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雖然歐美合法取得HCFC-22價格攀升,市場仍充斥著低價的HCFC-22。美國環保署要求業者需取得證照,才可製造、買賣一定數量的HCFC-22,且核可量逐年下降。

 

歐洲產業團體發行生質塑膠指南糾正漂綠宣稱

生質塑膠(bioplastics)近期已成為國際大廠如可口可樂等追尋永續包裝的熱門選項,但產業團體European Bioplastics表示,錯誤的生質塑膠環境特性資訊已在市場上廣為散布。有鑑於此,該組織發行1份指南建議書,提供包含生質基材製(biobased)、生物可分解的(biodegradable)、可堆肥(compostable)或二氧化碳中性(CO2 neutral)等物質的相關正確訊息,希望能為產業的價值鏈,提供環境相關溝通的良好基準。而聯合利華公司也對可口可樂的做法提出嚴厲警告,該公司永續部門資深總裁Gavin Neath表示已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用來種植生質聚合物的原料,他表示為保全自然生態,生質塑膠製品應有其「限制」。

 

加勒比海珊瑚礁面臨滅絕危機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報告指出,加勒比海活珊瑚礁覆蓋率,已從70年代的50%降低至目前不到10%,被認為是全球珊瑚礁面臨滅絕的典型代表。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有幾個: 一是過度捕撈,二是鸚鵡魚和黑色多刺的冠海膽這類生物的減少(它們會吃藻類,讓珊瑚礁不致因藻類窒息),三是海水暖化和酸度增加,讓珊瑚礁被逐漸漂白,這些因素加起來讓珊瑚礁的網絡減弱。然而,加勒比海有些地區的情況不同,像開曼群島的珊瑚礁情況就比牙買加和美屬維京群島多出3倍。牙買加主要的問題是過度捕撈,而美屬維京群島的問題是陸上的污染及逕流所造成,故報告建議補救採取須因地制宜。專家認為要復育珊瑚礁可能要花上幾十年,但並非不可能,澳洲大堡礁就是個成功的例子。

 

越南會安市首度舉行無車日

越南會安市(Hoi An)配合每年的自然日(Natural Day)舉行首次「無車日」,共5千餘人參與,是該國首座舉辦無車日的城市,希冀改善觀光區環境,並展現居民致力環保的決心。該市自2002年起在老城區規劃行人徒步區,並在過去3年舉辦自然日。無車運動旨在鼓勵民眾多走路及使用腳踏車、電動腳踏車等友善環境車輛。多數越南民眾習慣使用個人汽機車,故改變習慣需要時間。該市3年前開始的自然日已協助湛島(Cham Island)清除尼龍塑膠袋,行人徒步區則為觀光客營造老城區寧靜祥和之感。於法國首先發起的無車日已吸引40個國家2,268個城市參與。為杜絕塑膠袋,會安市亦設立了13個點,供民眾拿已用的尼龍塑膠袋,換取可重複使用的環保袋。

 

Posted on 星期五, 十一月 16th, 2012 at 14:53:08 and is filed under 5-1.重要國際環保新聞.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