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chive for 十一月 16th, 2012

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9.18~2012.9.24)

十一月 16th, 2012 Posted in 5-1.重要國際環保新聞 | No Comments »

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9.18~2012.9.24

發布單位:環保署

國際能源總署促各國採燃料經濟標準

全球92%運輸由石油供能,且隨著開發中國家運輸需求增加,為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公布兩份報告,說明正確政策與科技將如何改善車輛燃料效率,目標在40年內改善50%燃料效率,每年省下4/5石油消耗量。運輸業目前占全球能耗1/5,其需求將占未來石油使用成長大宗,但仍有空間改善燃料效率來降低燃料需求。達成目標所需的科技包含高壓燃料注入系統,套裝政策則包含燃料經濟標章、標準與財務政策。IEA建議主要經濟國在2015年前採用燃料經濟標準,設定2020年甚至2030年有力的改善目標,配套措施除燃料經濟標章,另依燃料經濟或二氧化碳調整車輛賦稅制(如收費退款制)和燃料稅等。

 

美國環保署提供社區永續成長技術協助

美國環保署(USEPA)日前邀請社區申請促進永續發展技術援助。採行永續成長策略的社區已顯示能擴大經濟機會,並保護民眾健康和環境。USEPA透過「建置永續社區」(Building Block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方案提供援助,該方案的工具包括:智慧成長和經濟發展支援,以獲取公私部門投資;綠色街道策略以管理暴雨污染;保護水質的土地利用策略;對現有及計劃中的土地使用作最佳停車管理;規劃公共腳踏車系統等。USEPA將經由競賽程序選擇多達44個社區,來決定最新的援助對象,並由永續社區夥伴關係方案,與住宅及都市發展部和運輸部共同進行評選。這項跨機構合作協調聯邦政府在基礎設施、設備及服務上的投資,以為社區取得更好結果。

 

英國人工鹽沼未達歐盟植物多樣性標準

研究顯示英國用來減緩海岸侵蝕的人工鹽沼(Man-made salt marshes),未達歐盟要求之生態多樣性須與天然濕地相當的規定。鹽沼(或潮間濕地)是許多植物、魚類以至侯鳥的棲地,歐盟與美國都要求失去的溼地應在另一處新設以彌補,且新設溼地的生物特徵應與自然相符。但研究發現18個位於英國的人工鹽沼則了無生物特徵,缺少自然溼地應有的植物如補血草、海韭菜、海車前草等,另外17座意外產生的鹽沼(由廢棄舊海堤所形成的)也有相同的情形。全球有半數鹽沼因排水問題(為了造農地或滅蚊)而消失。科學家表示人工鹽沼的問題在於其通常沒有排水河道,因此除了種植多種植物外,設置水道也有幫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強烈要求各國更努力保護鹽沼、海草、紅樹林與海藻,以吸收溫室氣體減緩溫室效應。

 

韓國將把微囊藻毒列為飲用水監測項目

韓國環境部與國家環境研究院,於日前宣布微囊藻毒LR(Microcystin-LR)將被列為飲水水質監控化學物,並藉以加強自來水水質管理。此計畫緣起於最近氣候變遷引起不正常高溫、降雨減少和日光增多,以及水中藍綠藻大量增加的高可能性,因此設法管理藍綠藻釋放出的潛在毒素,將採用WHO建議標準,訂定標準值為1/L以下。微囊藻毒LR型為4種微囊毒素中最毒的1種。此計畫將視藍綠藻在水源中出現的情況,計劃1週監測微囊毒素13次,並將在20131月生效。

 

美國企業擴大建置回收舊手機的ATM機臺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贊助的加州聖地牙哥環保企業ecoATM,創造了一款獨特、自動的ATM機臺,以利消費者賣掉或回收淘汰迅速的手機或平板電腦等消費性電子產品。ecoATM能辨別多種消費性電子產品,並訂出其應有市價,若消費者接受其所訂價格,則可進一步選擇兌現、儲值點數或捐給公益團體。它已為四分之三的手機找到第二手買主,並將剩餘機子送至專門的責任回收管道,以擷取稀土元素並確保有毒物質不流入掩埋場。ecoATM已通過廢電子責任回收(R2)認證及ISO14001標準,並在2010年得到NSF小型企業創新研究計畫的第一筆資金援助,爾後在2011年推出第一批機臺。預計2012年底前將在全美各地的購物商場與大型店家建置超過300台的ecoATM

 

Vodafone公司科技可節省垃圾收集成本及碳排放

國際行動通訊公司沃達豐(Vodafone)與廢棄物承包商Mic-O-Data合作,以行動通訊科技連結遍布荷蘭住宅區的6,000座垃圾箱,以促進回收,成功讓碳排放減少五分之一。這些垃圾箱上裝有用戶識別模組卡(SIM Card),每天傳送訊號,提醒垃圾收集人員垃圾箱已快裝滿或未妥善關好,因此收集人員可減少收集行程,從而省下不少油錢,及減少垃圾車數量。這些垃圾箱對非住戶鎖閉,只能以裝有無限射頻辨識(RFID)晶片的ID卡開啟,該晶片也能使垃圾管理當局得知用戶使用情形,計算賬單費用。此機制不但能確定住戶責任歸屬,也能促進垃圾回收率提升。Mic-O-Data打算利用Vodafone的國際網絡進軍國際市場,法國為下一個主要目標。

 

加州老舊校車充斥危害學童健康

一份加州數據分析顯示,該州幾十萬學童乘坐排放有害污染物的老舊校車。加州並未如美國其它州強制規定校車退役的年資,故擁有全國最舊的校車,其廢氣對學童與周遭社區的空氣品質造成危害。根據美國環保署,1990年前所生產的巴士污染排放量是新款巴士的六倍,而加州目前尚有3,0001980年以前製造的校車,雖然某些校車已加裝廢氣過濾器,但污染物仍會堵塞過濾器或引擎。加州空氣資源局(CARB)在即將生效的新法中,已強制要求所有校車加裝廢氣過濾器或於2018年前退役,然批評者認為此舉只是個昂貴且短期的解決方案,過濾器有額外的維護成本且抑制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也不理想。

 

巴基斯坦專家呼籲將環評納入教程

巴基斯坦教育人士和環保專家,近日呼籲將環境影響評估(EIA)科目納入課程,以教育學生並提升關於此重要議題的意識。來自全國各地專家聚集在首都,以發展致力提升該國的EIA大學課程。該國規劃與發展部部長強調教育每一個個人的必要,以對該國發展有所貢獻。並強調,策略性環境評估(SEA)和環境影響評估(EIA)都是重要的,若要改善並保護現有環境資源,必需將這些工具統合納入規劃和發展進程中,故應召集所有相關人士來發展EIA課程,來改善正在大學傳授的EIA教程。該國政府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就改善巴基斯坦的EIA課程,合辦了1個為期1天的研討會,其主要目的是在探索和確認差距,討論標準化核心課程的關鍵點,並探討那些無法被標準化的教學層面。

 

日本與法國皆宣布將減少核電發展

兩大核電龍頭日本與法國日前的宣布重擊核電業。鑑於福島核災,日本決定逐步廢除核電廠,法國則確定減少重度依賴核能的計畫。核災發生前其核電產量占全球10%以上的日本,將效法德國、瑞士及比利時,關閉核電廠並投資再生能源。日本首相宣布將在2030年前停用核電,並使再生能源之總能源占比增加至30%。法國總統則確認將依競選宣言,於2025年前將75%核電占比降至50%,同時敦促歐盟設立嚴格減排溫室氣體目標。國際能源署表示,能理解日法舉動,但警告其後果,包括氣候變遷與能源成本上升的挑戰。因除了核能與再生能源,沒有太多可產能但又不排碳的選擇。減少核能的電量缺口無法百分之百被再生能源填補,反將被瓦斯、煤炭甚至石油取代。

 

新加坡擬發起基層維護環境整潔運動

新加坡環境與水資源部長維文表示,儘管透過許多運動、重罰、加強取締及僱用清潔人員,公共整潔問題仍在,故將敦促大眾發起基層運動保持國家環境整潔。該國政府希望透過「維護新加坡整潔運動」建立社會新規範,讓人民自己清除垃圾而非仰賴他人。維文表示新加坡必須重申社區意識,以社區行動維護國家環境整潔,目前正與非營利組織(NGO)合作施行教育計畫,推動基層活動。新加坡環保署(NEA)調查數據顯示,36%新加坡人只有在方便時,才願意把垃圾丟到垃圾桶。維文提議讓NGO等社區夥伴發出亂丟垃圾的罰單,如此便能分布更多眼線和人力杜絕垃圾問題。但她承認此舉將帶來爭議,所以會逐步進行,NEA也已與行動app業者合作開發應用程式,利用群眾力量回報整潔狀況。

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9.11~2012.9.17)

十一月 16th, 2012 Posted in 5-1.重要國際環保新聞 | No Comments »

重要國際環保新聞週報-(2012.9.11~2012.9.17

發布單位:環保署

歐盟議會通過高目標能效指令

歐盟議會通過實施新能源效率指令,未來幾個月內,將由各會員國正式採納,並在18個月內將指令轉為國內法。新指令將為公共事業及公部門建物設定新能效目標,強制各國政府發展促進能效投資政策,並要求各公共事業在2014~2020年間的能源節約量,必須達到其年度能源銷售量之1.5%。各國也被要求每年翻修中央政府總建物樓板面積3%之建築,大企業每4年則須經1次官方認可之能源使用審查,以找出潛在節能措施。歐盟議會另宣布近2億歐元的運輸相關資助計畫,包含一系列抑制空污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開發案。

 

挪威仿歐盟對高耗能產業提供補償

挪威日前仿效歐盟作法,宣布提供9,000萬美元的補償,鼓勵高耗能產業續留國內,此舉突顯歐洲碳市場的搖搖欲墜。自2013年起,歐洲的排放交易機制(ETS)允許會員國對高耗能產業(如鋁業或鋼鐵業)的碳排放提供補償,以避免其離開歐洲。此作法顯露排放交易機制的某些根本性問題:碳價格太低無法促使大企業技術轉進,但卻仍足以影響產業,削弱其國際競爭力。挪威因本身具有充足、廉價和零碳排放的水力發電,大部分製造業都是高耗能產業。歐盟的ETS對他國立法產生相當的影響,然而歐盟會員國有三分之一不認同補償企業的作法,要求歐盟執委會對政府補助金額設定上限。

 

陶氏化學承諾保證新型穀物與除草劑的安全

美國農人團體前向美國農業與環保部門提出訴願,反對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公司新提出名為Enlist之新穀物與除草劑系統,認為該產品會損害或污染其他品種、傷害環境及人體。環保團體近來對Dow企圖商業化、大量販售能夠抵抗其新型Enlist除草劑之基改玉米、大豆、與棉花種子感到憤怒,認為該除草劑含有嘉磷塞(glyphosate)與改良之2,4-D,後者可殺死雜草及其他植物與穀物。Dow指出已改良除草劑的揮發性與漂移性,並同意改善針對在敏感性穀物附近灑藥的標示說明、協助調查任何非目標作物的相關損害事件、教育栽種者與灑藥者正確的施藥辦法等多項讓步協議下,民間團體已撤銷訴願。然而許多批評者仍反對抗2,4-D的基改穀物,憂心2,4-D越趨廣泛的使用可能增加雜草的抗藥性。

 

歐盟擬限制使用糧食作物生物燃料

歐盟初擬的法案將對作物來源生物燃料的使用加以限制,因擔憂其未如預期的環境友善且會與糧食生產競爭。該計畫並承諾2020年現行法規到期後,將結束所有對作物來源生物燃料的公共補貼。依該草案,使用如油菜和小麥等作物製成的生物燃料,將被限制在歐盟2020年運輸部門能源總耗量的5%。根據2011年各國數據,作物來源燃料消耗量占歐盟運輸燃料總需求的4.5%,故目前生產量將不會有太大增長空間。此限制讓人懷疑歐盟至2020年,能否達成10%陸上運輸燃料須來自再生能源的強制目標,因原本預期的作物來源生物燃料將占其大部分。為彌補不足,歐盟執委會希望在10%目標內,增加不使用土地的先進生物燃料,如從家用垃圾及藻類製成的燃料。

 

平衡財務與科技以發展具氣候適應力之未來

在曼谷舉辦並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執行的「科技需求評估計畫」(Technology Need Assessment Project, TNA)研討會,來自36國專家呼籲國際,建立幫助開發中國家邁向低碳未來的基礎建設。開發中國家須規劃低碳與更能適應氣候的未來,並準確評估哪些活動需要已開發國家的金融與技術支持。各國亦須加緊執行2011年德班和2010年坎昆的決議,並為今年底杜哈「科技機制」(Technology Mechanism)的建立採取最後步驟。與會者認同TNA計畫對結合利益關係者共同對抗氣候變遷並採取具體行動的重要性,但提議行動的資金籌措仍是一大隱憂。會中提及2項重點:能力建設與資金取得,同時也呼籲技術執行委員會與之共同致力於創造如低排放發展策略及國家適當減緩行動等國際減緩及調適行動的綜效,避免各個TNA未來變為獨立無援的計畫。

 

聯合國表示各國應緊急行動挽救清潔發展機制

聯合國承認價格過低的碳權,使其在資助發展中國家減碳方案的交易機制面臨威脅,呼籲各國大幅提高排放減量目標以挽救此瀕危機制。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審查小組報告表示,機制的核證減排量(CER)價格下滑,起因於疲弱的需求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該不確定性與各國減碳的投入程度相關,因此呼籲各國藉由強化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協議下的減碳承諾,實施相關國內政策以鞏固投資者信心,報告並為第2階段京都議定書能否於今年杜哈峰會中簽署令人憂心。聯合國小組認為要提升CDM的信譽與成效,需要全面改革,包括改善申報與監控、引入估量碳排量的標準化方法、終止新工業氣體專案、建立能使CDM與現有及新興碳市場連結的健全標準等。

 

國際禁用冷媒HCFC-22但走私猖獗

國際公約杜絕新設備使用HCFC-22,因其破壞臭氧層並導致全球暖化,對此美國嚴格規定廠商進口或販售量,但中國、印度與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卻大量製造並低價販賣,使國際走私販有利可圖。國際打擊HCFC-22效果不彰,與環保公約漏洞或廠商發展友善環境的機器意願不高有關,主要問題在於經濟利益的趨使,使廠商願意以身試法。調查指美國許多公司仍在使用走私進口的HCFC-22,芬蘭、斯洛維尼亞及波蘭海關近兩年也查獲多起冷媒走私案件。聯合國負責追蹤走私冷媒的官員認為,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雖然歐美合法取得HCFC-22價格攀升,市場仍充斥著低價的HCFC-22。美國環保署要求業者需取得證照,才可製造、買賣一定數量的HCFC-22,且核可量逐年下降。

 

歐洲產業團體發行生質塑膠指南糾正漂綠宣稱

生質塑膠(bioplastics)近期已成為國際大廠如可口可樂等追尋永續包裝的熱門選項,但產業團體European Bioplastics表示,錯誤的生質塑膠環境特性資訊已在市場上廣為散布。有鑑於此,該組織發行1份指南建議書,提供包含生質基材製(biobased)、生物可分解的(biodegradable)、可堆肥(compostable)或二氧化碳中性(CO2 neutral)等物質的相關正確訊息,希望能為產業的價值鏈,提供環境相關溝通的良好基準。而聯合利華公司也對可口可樂的做法提出嚴厲警告,該公司永續部門資深總裁Gavin Neath表示已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用來種植生質聚合物的原料,他表示為保全自然生態,生質塑膠製品應有其「限制」。

 

加勒比海珊瑚礁面臨滅絕危機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報告指出,加勒比海活珊瑚礁覆蓋率,已從70年代的50%降低至目前不到10%,被認為是全球珊瑚礁面臨滅絕的典型代表。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有幾個: 一是過度捕撈,二是鸚鵡魚和黑色多刺的冠海膽這類生物的減少(它們會吃藻類,讓珊瑚礁不致因藻類窒息),三是海水暖化和酸度增加,讓珊瑚礁被逐漸漂白,這些因素加起來讓珊瑚礁的網絡減弱。然而,加勒比海有些地區的情況不同,像開曼群島的珊瑚礁情況就比牙買加和美屬維京群島多出3倍。牙買加主要的問題是過度捕撈,而美屬維京群島的問題是陸上的污染及逕流所造成,故報告建議補救採取須因地制宜。專家認為要復育珊瑚礁可能要花上幾十年,但並非不可能,澳洲大堡礁就是個成功的例子。

 

越南會安市首度舉行無車日

越南會安市(Hoi An)配合每年的自然日(Natural Day)舉行首次「無車日」,共5千餘人參與,是該國首座舉辦無車日的城市,希冀改善觀光區環境,並展現居民致力環保的決心。該市自2002年起在老城區規劃行人徒步區,並在過去3年舉辦自然日。無車運動旨在鼓勵民眾多走路及使用腳踏車、電動腳踏車等友善環境車輛。多數越南民眾習慣使用個人汽機車,故改變習慣需要時間。該市3年前開始的自然日已協助湛島(Cham Island)清除尼龍塑膠袋,行人徒步區則為觀光客營造老城區寧靜祥和之感。於法國首先發起的無車日已吸引40個國家2,268個城市參與。為杜絕塑膠袋,會安市亦設立了13個點,供民眾拿已用的尼龍塑膠袋,換取可重複使用的環保袋。

 

環署推出環保餐館五星認證

十一月 16th, 2012 Posted in 6-2.餐飲情報 | No Comments »

新聞標題:環署推出環保餐館五星認證,食在環保又健康!

發布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管考處

發布日期:2012.11.15

內容:

        隨著國人外食頻率的增加及國內觀光旅遊推廣,餐館業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密切接觸的行業之一,據統計國內餐館每年合計使用免洗筷46億雙、塑膠袋10億個,對環境造成的衝擊與資源的消耗難以衡量。環保署為營造環保又健康用餐環境,15日召開「環保餐館示範計畫」啟動記者會,將從符合環保及衛生法規、減少廢棄物、節約用電、節省用水、實施綠色採購等5面向評估餐館業者環保表現,評估結果以星級方式呈現,並於該署綠色生活資訊專屬網頁公布獲得3顆星以上名單,提供消費者參考。宜蘭縣金門餐廳及浮手作料理有限公司、蕃薯藤有限公司等業者及基隆市廚師業職業工會、澎湖縣、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等餐飲工會代表出席記者會,在該署管考處副處長郭秀玲見證下,連署宣示支持本計畫,並願意提出優惠方案鼓勵民眾不使用一次性即丟免洗餐具,一起用行動愛地球。

 

        環保署管考處副處長郭秀玲表示,環保餐館示範計畫主要針對有合法營業之餐館業者,由縣市環保局輔導實施相關環保作為,在環保及衛生法規部分需全數項目符合方可取得守「法」之星,其餘減「廢」之星、節「電」之星、省「水」之星、「購」安星等有半數項目以上符合者即可取得。取得守「法」之星代表該業者確實遵守空氣污染防制、餐飲廢水污水處理等環境及食品衛生相關法規;減「廢」之星表示業者力行垃圾分類、菜單分級或落實不主動提供免洗餐具()等廢棄物減量措施;節「電」之星及省「水」之星代表該業者於每位消費者身上平均耗費之資源低於同業業者,或已進行節能、省水裝置之設備更換;「購」安星則代表該業者響應綠色採購、購買具有環境標章之產品或是使用當季當地食材以減少食物里程數。

 

        環保署進一步指出,取得星級認證之餐館業除了能提供民眾優良的用餐環境品質外,亦可有效降低營運成本,更能減少資源的消耗與廢棄物的產生。環保署呼籲餐館業者自即日起至127日前向當地環保局提出認證申請,共同累積台灣餐館業的綠色量能,培養台灣的環保餐飲文化。